(资料图片)
位于濮阳市范县杨集乡的帅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共流转土地1.3万亩、托管附近村民农田1.9万亩,可谓当地数一数二的现代农业园区。6月8日,我们来到这里,远眺麦浪滚滚、遍地金黄,但紧挨合作社大门的一小片麦田却长势稀疏,让人不解。
“门口这几亩田是特意留的。”合作社负责人王帅说,那片田跟其他田用的是同样的麦种,却不改良土壤、不加耕作技术,“周边乡亲们来参观学习,一眼就能看出‘弱苗’和‘壮苗’的区别。”
范县农民对“壮苗”的追求,源自对这片土地的希冀。“我们范县地处黄河中下游,因为地势低、地下水位浅,形成了不少盐碱化的背河洼地。”范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李大华说,多年来,县里通过农田水利、引黄灌溉、压碱洗碱、土壤深松、增施有机肥、规模化种植等一系列措施,改善了土壤结构、提高土壤肥力,把原来的劣势变成了优势。
土壤改良后,该县进一步推广提高耕作技术,助力增产增收。“用耩播代替撒播,是我们为乡亲们示范推广的一项技术。”王帅说的耩播,指用机器将肥料、麦种同时播种的方式,相比村民们常用的人工撒播,麦种用量更少,更利于后期施用水肥,最终的产量也更高,“每亩地耩播用种24斤到26斤,比撒播的每亩40斤节约不少。”
培育更优品种也是措施之一。在帅丰合作社,有一片麦田呈网格状分布,网格中的麦苗高低不一、浓密不一,标牌也各有不同。“这些都是小麦新品种,在它们大规模进入范县之前,将在这里进行三年的试验审定。”李大华说,测产量、测抗倒伏、测抗病性,测哪个品种更适合范县土壤“体质”,品种越来越好,老百姓的收成才越有盼头。
(本报记者 逯彦萃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晓静 记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