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,作家张觅老师来长沙,赠我一本她的新书《苏东坡传——一蓑烟雨任平生》,惊诧她过人的胆识。我看过林语堂、白落梅等人的苏东坡传记,写得蛮到位。她还有信心和勇气提起笔来。她说,因为太喜爱苏东坡的人生经历,他的诗词书画,他的爱恨情仇,这个有趣、可爱的灵魂,是仙一样的存在,不写不足以平抑自己的膜拜与欢喜。
(相关资料图)
于是,她另起炉灶,从苏东坡的生平入手,结合他的诗词文章,采用人物传记形式,一鼓作气,以16万多字的笔墨,展现了一个古今文人墨客都津津乐道的东坡先生。
人生为何不快乐?只因未读苏东坡。众生眼中,东坡先生文名盖世,书画精绝,为人友善,待人温厚。中南大学古代文学教授杨雨深有感触:“我欣赏他不完美,却始终保持本真的性格。”张觅写苏东坡的快乐,不仅是苏东坡的经历和轶事,更在于张觅非一般的历史领悟力、人物感受力,温情细腻的文笔和舒展故事的通透力。
读张觅的《苏东坡传》,最触动我心的是贯穿他一生的乐观、务实,还有思想、心灵的自由,洒脱以致超脱的快意人生。他一入仕途,丝毫没有文人的恃才傲物和夸夸其谈,总是务实地解决百姓的实际问题。主政杭州时,解决杭州城供水问题,疏浚西湖,修建苏堤、三潭印月,给中国留下一颗璀璨的明珠。他一生跌宕起伏,以浩然正气携一蓑烟雨,有着旷达超然、慰藉心灵,治愈灵魂的力量。这也是我最为欣赏的,曾以“蓑笠翁”形象作为我的笔名。
乌台诗案,苏东坡被贬黄州务农。他成了头戴斗笠,身着蓑衣,手扶犁耙,立在田间的农人。自己种地,自己建房,自得其乐;研制医药,烹焖东坡肉,自给自足。他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,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。读张觅《苏东坡传》,我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、博大心灵的大文豪生活,这种思想与心灵,不过在这人世间偶然呈形,昙花一现而已。他的名字,只是一个记忆,人世给他诸多亏欠,但他留给世人的,是心灵的喜悦,是思想的快乐,与风景同在,与日月同辉。
认识张觅,是在2016年春天,她给大众卫生报投稿。审阅她的稿件,文字清新流畅,韵味十足。后来才晓得,她供职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,酷爱唐宋元明清的诗词,关注生态文学,与花草树木神交。闲时,窗临水曲琴书润,书读花间字句香。在她眼里,一花一世界,一叶一如来。尤对药用植物情有独钟,把身边可悦心、可怡情、可养胃、可疗疾的花草树木,变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文章,用散文一样的语言表达出来,雅俗共赏。
报社“中医中药”专版主持艳阳女士心心念念她对药用植物的沉浸与感悟,对于爱中医、信中医、用中医的受众多有帮助与启迪。特意为她开设作家专栏《诗话本草》,历时近两年,一文一草,一木一篇的千字文,短小精致。标题巧用诗情画意的句子,赏心悦目。如中药防风:“满地繁花纷坠红,单衣小立暗防风”;药食同源的杏花:“小楼一夜听东风,深巷明朝卖杏花”;红色芍药花“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”等等。真可谓草木芬芳,花木扶疏。这些满怀温情的中草药科普笔记,为报纸增色,吸粉不少。
如今,我服务的单位与烈士公园一墙之隔,周边生态环境极佳。植被面积大,草木丰茂、满眼皆绿,算得上一个植物王国。
也是那天,我送张觅老师出门,路过的每一株树,每一棵草,每一朵花,她都能精准地叫出名字来,还细心讲解它们的身世妙处:玉树临风的玉兰,巧笑倩兮的紫薇,令人忘忧的萱草,满架蔷薇一院香,罗衣今夜不须熏的桂花,数支红蓼醉清秋的蓼花……她口吐莲花,清芬四溢。不知不觉,行走草木间,衣染暗香来。她说,这些与生命息息相关的植物,陶冶人的性情,滋润人的灵魂。
青春年少,张觅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南大学,本硕博都在本校完成学业。所学专业一直在适应自己的兴趣爱好,不断调整。本科学的是国际金融与贸易,硕士读的是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,博士修的则是古代文学。这是她非常钟情中意的专业,酷爱古典诗词的她,常常得到名师杨雨教授悉心点化,教学相长,她很感恩,三生有幸。
2010年研究生毕业后,她留在长沙,2011年考入带编制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,担任过学校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和人文与管理学院科教科长等职,与各色人等打交道,拓展了新闻眼界,丰盈了创作履历,创作出版不少作品。尽管如此,她还是觉得,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。去年初,她向校领导提交了辞呈,世界这么大,我想到文学氛围浓郁的地方去看看。
天生我材必有用。辞职申请很快得到批准,她选择回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岳阳,重新入职湖南理工学院,做了一名中文系大学教师。这是她的家乡,从小熏染“远浦归帆”“洞庭秋月”的诗意;楼观岳阳、忧乐天下的宏阔境界,能激活她创作灵感。
也许,只有文学梦、文学事业,才能让她舍弃在长沙多年打拼的功业与加持。而今,一切从零开始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找准实现人生价值的坐标,需要牺牲既得利益,更需义无反顾的果敢,成全自己幸福的事儿,很值得。
每个人都有一个文学的故乡,作家们一直在寻寻觅觅,这个故乡就是你心灵的家园,精神的故乡。
张觅回来了,正是故乡的山水,土地上的家、她的亲人、她的友朋,蕴含其中的厚重人文,积淀其中的沧桑岁月;那块土地留给她的爱恨记忆,让张觅萌发了文学的种子,培植了她文学想象力,也成为她文学创作富矿。她深情说,作家不仅在文学中书写自己的故乡,也在精神上、灵魂上皈依故乡。(汤江峰)